close

一開始聽到剝皮寮這個名稱就覺得很饒舌
 
問了老爸也是不太有印象 只知道在萬華那裡




所以去查了一下 以下《資料來源: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區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

是現今台北保留最完整的老街區之一,歷經清朝、日劇、光復後急速現代化三個大時代的洗禮,

造就其豐富多元文化,也形成特殊的街區景觀。


我最想知道的就是這饒舌的名稱的由來

但是以下這兩個 都沒有充分的實證 只能說是有可能的參考


剝樹皮」的說法:

根據《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一書的調查,
由於艋舺料館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艋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亦有木材,
且福州杉亦曾運至艋舺,因此推論杉木經海運由福建至艋舺,
堆放在料館口淡水河沿岸,而後利用獸力將木材拖運至北皮藔街剝皮。

發音相似「北皮」的說法:

由日文發音上來說,「福皮藔」的日文念為「ふくひりょう」,
而「福地藔」為「ふくちりょう」,「北皮藔」則是「ほくひりょう」,
其中福( fuku )與北( hoku )、皮( hi )與地( chi )的發音相近,
因而推論「北皮藔」的名稱來自於「福皮藔」閩南語念法的轉換,
而「剝皮寮」的名稱則來自於相類似的「北皮藔」閩南語發音。














一進入剝皮寮 我跟師父就完全被征服了

濃濃歷史味的建築 搭配現代化的空間設計

整條街被貫穿的好似一個一體成行的大型建築藝術品

每個窄門 每個通道 都令人玩味

彷彿有進入江南庭園的一步一景的感覺(不是指建築特色!白牆灰瓦差很多...)

但是這與南園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同樣都有閩南紅的磚頭 大量的木頭 石頭(南園較多)

南園看的是 庭院特色 建築的美 精細的工 風水典故

給人的感覺是傳統的美

剝皮寮看的是 古街特色 在傳統建築中發現現代元素

巧妙的空間設計 大量的玻璃 裸露的鋼鐵

給人的感覺是在傳統中加上創新


在這次的古街文化節 剝皮寮藝條通的簡介裡

台北市政府 序裡提到

創意 並非憑空想像 許多偉大的城市創意表現往往都是以歷史深度、文化廣度為根基

藉由在地文化中 探索屬於城市獨一無二新與舊、歷史與創意的靈魂


這兩行字 很完整替我表達出此次參觀後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